当前位置:首页 > 节日民俗 > 节日节气 >

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

时间:2009-05-03 10:02:58    作者:逸名  点击

  节气,是指一年之中气候寒暑的变化,每个节气名称都分别代表或反映出它的不同意义,古代农民把它当作农务稼穑的标准时钟,从中凭个人直觉亦可得知天时和物候变更的大概,此乃我国古代曆法家独家之创作,非任何国家的曆法所能及。有谓节气的功用可包含阳曆或优胜于阳曆,尤其在我国以前使用农曆的日期,与季候变化无一定关係,必须靠着二十四节气来补救,使得农作物与季节变化不致于脱节,所以说节气对于农业社会的农民而言,实与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等大事息息相关,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。

  节气在我国华中较为应验,秦汉时代前后,领域大部分地处黄河流域,气候相差有限,以二十四节气代表节候尚不至有太大差误。后因幅员扩大,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,满蒙地区自农曆十月至四月均属寒季,华南地区,包括台湾地区,处于亚热带气候,除高山外,终年不见霜雪。如黑龙江的瑷珲与广东的高临,全年平均气温相差至摄氏三十九度之多,气候相差如此之甚,农作物与节候关係自无相同一致之标准,且气候产物,因地而异,自不能一概用节气来应验。

 

  我国以农立国,自古代代相传,至今还不能随时代更新的一句俗语:「种田无定例,全靠着节气。」即使是当代的农民,对于节气仍然是相当重视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。

  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,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,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,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,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,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,冬季时则较长,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,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,其长短会跟着变化,因此取中午时分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(至就是到顶的意思),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,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,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,在春秋两季裡发现,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,便定这两天为春分和秋分,有了二分二至以后,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安排,但一年中气候变化很大,且二分二至之间相隔时间很长,依然无法满足农民生产上的实际需要,因此陆续又制订了一些节气,即是合称四立的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,四立与二分二至称为「分至启闭」,亦称为八节,随着农业的发展,指导农事所需的节气数目越来越多,到了秦代,吕氏春秋中已经载有立春、雨水、立夏、小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霜降等节气名称,到了两汉时期,由于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,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书中的天文训篇裡,二十四节气已齐备且和现在的名称完全相同。

  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,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,平分为十二等分,每个分点称为中气,再将二个中气间长度等分,其分点称为节气,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节气,俗名统称二十四节气,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节气称为平节气,但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,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,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节气的日期,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位置,因此从清初的时宪曆(西元1645年)起,节气时刻的推算由平节气改为定节气,所谓定节气是由春分开始,将地球公转太阳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节气,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节气,以此方法推算出来的节气日期,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,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。

备案号:粤ICP备19100337号  版权作者本人所有
本站内容皆来源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,仅供休闲娱乐,完全免费,请勿迷信,要相信人定胜天